品牌扎堆“玩”动画,爱马仕作品为何惹争议?
在“情价比”消费浪潮下,动画无疑是品牌触达年轻消费者的重要媒介。但并非所有的创作都具备打动消费者的力量。若动画调性与品牌气质脱节,这类尝试往往会陷入“投入不少、声量不小,却收效甚微”的尴尬境地。
拉夫劳伦开始做动画片了。
8 月 14 日,拉夫劳伦推出首部由品牌吉祥物 Polo 小熊主演的动画短片《Polo 小熊传奇黑领结行动》。影片由品牌内部创意团队打造,以一幅失窃画作为引子,讲述了 Polo 小熊携手搭档小鸽展开艺术品寻回之旅的故事。
整部短片延续了拉夫劳伦一贯的风格化表达:无论是 Polo 小熊的造型设计,还是东汉普顿私人庄园的场景营造,亦或是充满张力的马球赛,无不展现着品牌的独有元素。

Polo 小熊这一品牌 IP 可以追溯到 90 年代,当 Ralph Lauren 收到一只身穿全套 Ralph Lauren 定制服饰的 Richard Steiff 泰迪熊作为礼物时,这一礼物便成为 Polo 小熊的灵感源泉。1991 年,Polo 小熊首次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品牌服装上,并逐渐成为品牌中仅次于马标的第二大标志性符号。此次短片不仅是拉夫劳伦对这一标志性 IP 的全新虚拟化探索,更旨在与粉丝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品牌为何押注动画营销? #
奢侈品牌“牵手”动画早已从偶发尝试演变为常见策略。无论是自创经典 IP,还是携手经典角色跨界联动,核心目的在于打破圈层壁垒,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2021 年,巴黎世家与《辛普森一家》跨界推出的动画短片,至今仍被视为经典案例。短片以辛普森太太的生日为引子,讲述一家人受邀前往 Balenciaga 秀场并亲自登台走秀的故事。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展现了时尚大秀筹备的幕后细节,既保留了《辛普森一家》标志性的黑色幽默风格,也通过时尚女魔头 Anna Wintour、超模 Naomi Campbell 等时尚界名人的亮相,进一步放大了传播效应。正因如此,这部短片在发布后迅速引发热烈反响。不少网友盛赞其创意,甚至有人表示,正是因为这部短片,他们看到了巴黎世家的“人情味”。
LOEWE 也是动画联名的受益者。自 2021 年起,品牌先后与吉卜力工作室最具代表性的三大 IP 展开合作:从《龙猫》到《千与千寻》,再到《哈尔的移动城堡》,这些合作不仅为品牌持续制造话题热度,也成功与年轻消费群体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这些成功营销的背后,离不开“情绪经济”的崛起。所谓“情绪经济”,是指在消费选择中,情感与情绪价值逐渐取代单一的功能和价格,成为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相比“性价比”,年轻人更在意“情价比”,即价格与情绪满足之间的平衡。他们愿意为“感动、治愈、怀旧、归属感”等情绪买单。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指出青年消费行为不仅关注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更强调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体验。在此背景下,动画因其天然的情感共鸣力,成为“情绪经济”的最佳载体,能够精准放大这种消费心理。
这一行为的魅力在于,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可能精打细算,只花很少的钱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愿意为一场能带来强烈情绪体验的演唱会门票支付高价。正是这种“情绪溢价”现象,让品牌看到了情绪经济的巨大潜力。因为情感共鸣往往比价格本身更能驱动消费决策。
动画作为一种兼具叙事性与感染力的媒介,恰好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最佳桥梁。它不仅能够承载跨代记忆,提供可持续的文化资产,还能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激发二次传播,形成裂变效应。对奢侈品牌而言,动画的意义早已超越营销工具,它是一种“长期情感投资”,帮助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建立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忠诚度。
不是所有“童趣”都能“圈粉” #
然而,并非所有奢侈品牌推出的动画都能获得消费者认同。
以爱马仕为例,今年 8 月品牌携手美国艺术家 Annie Choi 推出了三支动画短片,分别用于推广 Kaorumi 系列餐瓷、Kos 木底凉鞋与 Bolide Messenger 信差包。作品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温暖而奇幻的世界,让爱马仕产品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呈现。

在不少专业动画人士眼中,这组短片堪称佳作,然而在小红书上却遭遇了冷遇。截至目前,相关帖子虽收获 6700 余次点赞和 1820 条留言,但评论多为负面声音。
大量网友认为这些视频的画风与产品调性严重错位,未能展现爱马仕一贯的精致与高端,甚至有人直言其“稚拙感”削弱了奢侈品牌的价值感。不少用户还质疑这是否出自 AI 之手,认为“完全不符合爱马仕的高端定位”。在小红书评论区,有人讽刺该系列视频质感像弹窗小游戏,有人质疑爱马仕供应商的能力。这些犀利的评论,也让爱马仕官方账号的评论区显得尤为醒目。

根据《行业智库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小红书月活用户已达 5 亿,其中 95 后占 50%,00 后占 35%,年轻群体正是消费主力。更关键的是,这里聚集着典型的“三高人群”:71% 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均月消费占收入比高达 42%。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让小红书成为品牌触达中高端客群的精准阵地。
也正因如此,这里的用户往往更挑剔、表达欲更强。爱马仕这次的动画短片,非但没能赢得认同,反而在品牌的关键触达场域遭遇了集体吐槽。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Annie Choi 一直与知名品牌如 Burberry、Helmut Lang 等合作,为他们的广告活动注入新鲜而富有创意的活力。她的创意以其极具变革性的风格脱颖而出,并且能够轻松适应她所合作的品牌,包括此前她与爱马仕的合作短片,也曾在网络上获得过认可和好评。
然而,这一次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拥有更强消费力的年轻群体,正在对奢侈品牌的表达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作品本身的画风与产品调性之间的落差更为突出。在这样一个审美门槛高、舆论场高度集中的平台上,这些不匹配自然更容易被放大,最终演变为“廉价感”的争议。
多年在中国从事消费者行为研究,Behave 咨询公司的创始人 Ashok Sethi 认为:“虽然这些动画非常精美,但艺术抽象与产品展示之间的平衡有所缺失,这可能会令消费者感到困惑。”
这其实暴露了一个关键矛盾:奢侈品牌眼中的“高级艺术”,未必就是年轻人心里的“高端审美”。一直深耕品牌授权的李琴在接受 Jing Daily 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到底,可能是品牌定位与艺术家的受众群体不匹配。奢侈品的消费者会觉得这种风格太幼稚,而真正喜欢这种风格的年轻人又买不起,结果就是两边都不讨好。”
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奢侈品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后疫情时代,全球奢侈品市场增速放缓,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也愈发理性。在“日子不好过”的背景下,即便是爱马仕这样稳居金字塔顶端的品牌,也不得不探索更接地气、更亲民的沟通方式,以维系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好感。
此次品牌与 Annie Choi 的合作,本质上是一次年轻化探索,借助轻松、幽默甚至童趣的视觉语言,试图打破品牌的高冷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然而,若动画的调性与品牌气质脱节,这类尝试往往会演变成“投入不小,声量不少,但市场回报寥寥”的尴尬局面。为此,Ashok Sethi 建议:“品牌应该将自己与产品放在首位,围绕品牌来编织艺术,而不是制作精美的动画,并试图将产品塞入其中。”
Shanghai-based Emma Li is an editor and fashion journalist. She has a masters in international law with a speciality in research on fashion law. Emma is experienced in video planning, editing and production. She is also an expert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Xiaohongshu and Douyin and how to build audience and engagement. She is dedicated to creating valuable video content for Jing Daily’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Emma previously worked at Vogue Business China, contributed to WWD in China and Southern Metropolis Weekly as a writer and is a curious, avid digital native with passion for fashion.
Shanghai-based Emma Li is an editor and fashion journalist. She has a masters in international law with a speciality in research on fashion law. Emma is experienced in video planning, editing and production. She is also an expert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Xiaohongshu and Douyin and how to build audience and engagement. She is dedicated to creating valuable video content for Jing Daily’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Emma previously worked at Vogue Business China, contributed to WWD in China and Southern Metropolis Weekly as a writer and is a curious, avid digital native with passion for 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