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性价比”失去吸引力,培育钻石还能拿什么打动人?
其实,无论是天然钻石还是培育钻石,本质上都是商品。要在市场中真正立足,关键不在于材质的差异,而在于品牌能否有效传递情感价值,精准打动目标消费者。
Published June 09, 2025
前段时间,钻石巨头戴比尔斯集团宣布关闭旗下实验室培育钻石珠宝品牌 Lightbox 的消息,在珠宝行业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决策不仅再次将培育钻石这一赛道推向舆论中心,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个近年来高速发展、争议不断的新兴市场。
提到培育钻石,不少人习惯将其称作“天然钻石的平替”。事实上,二者在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上几乎完全一致,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形成的环境。天然钻石源自地壳深处亿万年的高温高压自然作用,而培育钻石则是在实验室中模拟相同条件人工培育而成。
有网友形象地将二者的关系类比为“自然分娩”与“人工受孕”:虽然诞生方式不同,但本质无异。更关键的是,普通人用肉眼根本无法区分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只有借助高精度专业仪器,才能检测出二者在微量元素含量和晶体结构生长轨迹上的细微差异。得益于可控的实验环境,培育钻石在生成过程中往往杂质更少,因而在净度和光学纯净度上,某些参数甚至优于天然钻石。
培育钻石不值钱了? #
在过去几年间,培育钻石以其价格优势、环保标签和科技感迅速进入年轻消费群体的视野。尤其是在 Z 世代和千禧一代的价值观转变背景下,“可持续”、“性价比高”、“反奢侈主义”的消费趋势为培育钻石提供了发展土壤。
尽管戴比尔斯此次主动“收缩战线”,许多从事培育钻石市场的业内人士并不感到意外。在抖音平台销售培育钻石的邹老板表示:“他们在创立培育钻石品牌时,或许早已计划在未来关闭品牌,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他还透露,培育钻石市场第一波降价正是由 Lightbox 引发的。“当时一克拉的培育钻石还能卖七八千元,Lightbox 却以 800 美元一克拉作为营销起点,直接将全球市场的零售价拉低至 800 美元以下。”

此外,Lightbox 在发展的这些年里始终强调:培育钻石仅适合作为时尚珠宝,并不具备象征婚姻唯一性的价值。邹老板称:“它以这种定位宣传,实际上就是变相向公众传达,培育钻石远不如天然钻石。”
培育钻石品牌凯丽希的创始人郭升也表达了类似看法:“戴比尔斯关闭培育钻石品牌,我认为是意料之中的事。它一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本就抱着试水的态度,目的并不纯粹。与其说是想深耕培育钻石,不如说是为了提前介入并影响其价值体系,通过定价、话术引导市场,让行业按它设定的游戏规则运行,从而塑造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的认知。说白了,这是一种策略性的竞争方式——不是正面硬刚,而是跳进来当‘玩家’,再引导对手往它希望的方向发展。”
尽管少了钻石巨头戴比尔斯的“搅局”,培育钻石市场却依然难逃价格持续下探的困境,其“高性价比”正逐渐被视为“低价值感”的代名词。早在 2022 年,邹老板在接受 Jing Daily 采访时曾表示,一克拉培育钻石的售价约为七八千元。如今,市场价已大幅缩水,一克拉仅约一千元左右。他坦言:“目前整个赛道大多数参与者都在拼价格,内卷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被削弱。”
更严峻的是,许多中小品牌在激烈的价格战中难以为继,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一些渠道商甚至将培育钻石当作“快消品”来运营,以促销、打折为主导策略,大量出货,而非专注于品牌建设与消费者教育。
郭升表示:“中国目前的乱象主要源于中国作为培育钻石生产源头,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厂家和商家。许多商家缺乏对品牌的认知和建设能力,更倾向于快速获利。业内不少同行把培育钻石当作原材料来销售,追求短期利润,通过价格战激烈竞争,导致国内市场秩序混乱。”
培育钻石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力的支撑 #
钻石观察创始人朱光宇认为:“当前激烈的价格竞争和内卷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而真正专注于零售中高端领域的品牌,如凯丽希和芮爱并未卷入价格战,反而凭借清晰的定位和品牌策略,发展相对稳健,经营状况良好。”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在同质化严重、价格持续下滑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力正成为培育钻石行业突围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本土培育钻石品牌的先驱代表,凯丽希的发展路径极具借鉴意义。自 2015 年成立以来,创始人郭升坚信,培育钻石同样能承载独特的情感价值,尽管其传递的爱情理念与传统有所不同。品牌首创“让爱成长”的理念,将培育钻石的成长过程比作恋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再到共同成长、携手共度一生的旅程。钻石不仅被视作爱的果实,更是一种承载着彼此“让爱成长”承诺的信物,象征着双方在爱情中不断滋养、相互扶持,共同迈向幸福未来。
同时,品牌还倡导“让爱与地球皆可永恒”的环保精神,提出“种出来的钻石”这一创新概念。制作一颗培育钻石,如同种下一颗珍贵的种子,等待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践行这一理念,凯丽希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种植了一片爱的森林。每售出一件培育钻石首饰,品牌便会种下一颗梭梭树,将“让爱成长”的理念具象化。

凯丽希在产品设计上也高度重视差异化,品牌摒弃对市场常见款式的机械模仿,致力于打造富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的作品。这不仅成为其吸引消费者的关键优势,也奠定了品牌在培育钻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凯丽希以“藤叶花灵”为设计灵感,提供不同系列的产品。
同时,品牌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预算和需求,将产品划分为极耀真心、蕴爱和纯育三大系列,其中,极耀真心品质最高、定价也最高,适合作为婚戒;蕴爱系列为中端定位,价格适中,适合婚戒与日常佩戴;纯育系列则更适合日常使用,亲民易搭。这一产品分层不仅精准匹配不同消费力与情感需求,也体现了凯丽希对中国消费者心理与审美趋势的深刻洞察。
据品牌方数据显示,在 2022 年的客户回访中,超过 20% 的用户表示,正是“让爱成长”的情感理念打动了他们,最终选择了凯丽希。如今,这一比例已上升至 30% 以上;与此同时,因性价比而选择购买该品牌的消费者占比则逐渐下降。
在 2024 年“双 11”大促中,凯丽希蝉联培育钻石品类销量第一,成交额同比增长三倍。截至目前,该品牌已连续十个月稳居天猫培育钻石销量榜首。事实证明,当产品承载清晰且独特的品牌情感表达时,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郭升还跟 Jing Daily 分享道:“越来越多 95 后消费者开始涌入培育钻石市场,甚至 00 后也逐渐出现。相比 80 后和 85 后,95 后已成为市场主力,他们对培育钻石的接受度明显更高。其实,这并不是原有消费者突然改变了态度,而是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本身对培育钻石就更为认可。”
生命钻石有望打开培育钻石新局面 #
在培育钻石的赛道中,生命钻石这一细分品类近年来逐渐引发关注,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其市场潜力巨大。生命钻石是指将逝者的头发或骨灰提取碳元素后,经过高温高压等工艺培育而成的纪念性钻石。这种独特的纪念方式,既保留了逝者的物理成分,又赋予了情感寄托,成为不少家庭在送别亲人后选择的一种精神寄托形式。
与传统纪念方式相比,生命钻石具备高度私密性,可随身佩戴性与象征性强等特点,逐渐在情感纪念和生命重要仪式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在情绪价值日益被重视的当下,差异化优势明显。
然而,生命钻石的推广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朱光宇坦言:“我觉得这个市场很大,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技术层面仍无法做到 100% 溯源。”由于每位逝者提供的碳源质量、数量差异较大,实际成品在成色、纯度、克拉数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也难以保证每颗生命钻石都具备理想的视觉呈现或商业价值。此外,这一品类对消费者的教育成本较高,信任建设过程漫长。

朱光宇表示:“芽生在生命钻石这一细分赛道上无疑做得非常出色,是目前业内公认在这一领域表现最突出的品牌之一。但它也面临一些质疑,比如怎样制作、怎样溯源等等。不过这些都是一个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我相信随着行业的发展,很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尽管存在技术与观念门槛,生命钻石作为情感消费的延伸,仍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消费观念变迁的背景下,它所代表的“以爱铭记”的仪式感,或将成为未来培育钻石市场中最具情绪价值的一块拼图。
其实,无论是天然钻石还是培育钻石,本质上都是商品。要在市场中真正立足,关键不在于材质的差异,而在于品牌能否有效传递情感价值,精准打动目标消费者。唯有深入触达特定细分人群的情感需求,建立真实共鸣,品牌才能赢得长期认同,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增长。
About the Author
Shanghai-based Emma Li is an editor and fashion journalist. She has a masters in international law with a speciality in research on fashion law. Emma is experienced in video planning, editing and production. She is also an expert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Xiaohongshu and Douyin and how to build audience and engagement. She is dedicated to creating valuable video content for Jing Daily’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Emma previously worked at Vogue Business China, contributed to WWD in China and Southern Metropolis Weekly as a writer and is a curious, avid digital native with passion for 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