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热潮之后,Home Bar 还能走多远?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疏离感加剧,Home Bar 一度成为年轻人缓解情绪压力的“解药”。然而,伴随同质化竞争加剧与合规经营门槛提升,越来越多的 Home Bar 正面临关店危机。

热潮之后,Home Bar 还能走多远?

Published May 07, 2025

在经济压力与城市孤独感交织的当下,一种融合消费与社交的新生活方式正在中国年轻人中悄然兴起。自 2023 年底起,Home Bar(家庭酒吧)率先在上海萌芽,随后迅速蔓延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短短几个月内,各地已涌现出数百家 Home Bar。截至目前,小红书上有关 #homebar 话题的浏览量已超过 6600 万次,相关笔记超过 48.2 万篇,热度可见一斑。

所谓 Home Bar,简单来说就是将家中一部分空间改造成对外开放的私密酒吧,让陌生人也能前来共饮、聊天,营造轻松自在的社交氛围。它虽藏身民宅,却具备营业性质,客人只需支付 100 至 300 元不等的门票,便可在晚上 7 点至凌晨 2 点间畅饮鸡尾酒,并参与各类互动活动。

Jing Daily
相比传统酒吧的喧闹,Home Bar 更加安静温馨,营造出“像家一样”的放松感。 图片来源: Jing Daily

相比传统酒吧的喧闹,Home Bar 更加安静温馨,营造出“像家一样”的放松感,尤其受到社恐或慢热型年轻人的青睐,让他们得以在微醺中慢慢建立连接。

年轻人爱上在家组“酒局” #

作为北京最早的一批 Home Bar,KO Home Bar 最近刚刚迎来开业一周年纪念日。当天,60 多位年轻人齐聚在这一隐匿于城市高楼间的私宅空间,在复古装饰与昏黄灯光营造的柔和氛围中,享受一场融合社交、酒饮与轻松对谈的微型聚会。

窗外是中央商务区的霓虹夜景,室内则被一曲曲老派情歌轻柔包围,大家或窝在沙发上,或半躺在散落着几个咖啡桌之间的懒人沙发上,桌上是喝到一半的鸡尾酒。随着杯中冰块慢慢融化,聊天内容也从音乐聊到性格类型、聊到工作的烦心事,再到生活中那些细碎但快乐的瞬间。

为庆祝这一特别时刻,主理人 KK 在入口处精心布置了花墙与草地长椅,并准备了特调鸡尾酒与丰盛甜点,为整场聚会增添了几分“回家”的仪式感。

Jing Daily
KO Home Bar 在北京建外 Soho 的第二家分店庆祝开业一周年。 图片来源: KK Zhang

KO Home Bar 的诞生,源于主理人 KK 在服装创业受挫后的转型尝试。她坦言:“经济不好,买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2024 年初,她在上海首次接触到 Home Bar 这种新兴的夜生活形式,便在小红书上发帖,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让她意外的是,帖子发出没多久,一位陌生人和一位老朋友就主动找上门来。

不到一周时间,她便在北京繁华地段租下了一套公寓,并完成营业执照的申请。随后,她迅速将这处空间打造成一间温暖且富有个性的 Home Bar,整体采用流行的“多巴胺风”配色,配备专业调酒工具。她为整个 Home Bar 项目的启动投入了约 10 万元人民币,虽属轻资产创业模式,初期门槛较低,但要实现稳定盈利仍需较长时间。

Jing Daily
图片来源: KO Home bar

为了营造更具个人风格和情感温度的体验,KK 坚持亲自采购新鲜柠檬和水果,调制她自创的柠檬茶、创意鸡尾酒,以及多款无酒精饮品。客人既可以自带食物,也可以自由点外卖,这一模式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使 Home Bar 充满“家的味道”。

来这里的客人大多是 95 后到 05 后的职场打工人。KK 表示:“大部分(客人)在附近写字楼工作,从事金融、律师、大厂方面的工作,也有自由职业者、画家、艺术家、博主等,他们来这儿是想体验一下新颖的社交形式”。不少客人后来都与 KK 成为了朋友。去年 6 月,KK 还带几位常客一起自驾去了内蒙古乌兰察布。

Jing Daily
图片来源: KK Zhang

00 后瑜佳目前正在美国留学。在出国前,她几乎每三周都会去一次 KO。“每次都会遇见新朋友。一开始大家都挺孤独、焦虑的,但慢慢就熟了,像回家一样放松”。

Home Bar 凭什么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解药”? #

自 2010 年代末以来,“孤独”逐渐成为中国年轻群体中的普遍情绪。2019 年,《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城市中 18 至 35 岁的年轻人中,有多达 97.2% 的人曾感到孤独。而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在社交隔离与心理疏离的双重作用下,使这种情绪愈发浓烈。

正是在这种集体孤独的氛围中,Home Bar 的雏形开始萌芽。“胡同放映”的主理人夏天在接受 Jing Daily 采访时回忆起疫情期间的情景:“晚上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很陌生”。

为了打破这种压抑,她萌生出一个念头:打造一个让孤独的人能围坐一起、喝酒聊天、交换情绪的温暖空间。有了这个想法后,她很快租下了一间小型工作室,添置了制冰机和投影仪,并在小红书上发帖招募第一批客人,结果反响远超预期。“没想到很多人说想来”夏天说,“感觉我们被命运推到了一个角落,抱团取暖。每个人都生活在不确定的状态中”。

Jing Daily
图片来源: 夏天

在她创建的“胡同放映”活动中,入场费用是一杯 30 元的鸡尾酒,每晚限 10 人参与。只要点一杯酒,就能在这个空间待一晚:看一场电影、聊一本书、玩剧本杀,或者只是单纯地谈谈工作、生活、以及眼下的社会环境。

2023 年 1 月,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夏天在上海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那家原本就经营艰难的小酒吧也随之画上句号。

Jing Daily
在她创建的“胡同放映”活动中,入场费用是一杯 30 元的鸡尾酒,每晚限 10 人参与。 图片来源: 夏天

在经济波动、生活压力与都市疏离感的三重夹击下,中国年轻一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情绪困境。高节奏的城市生活不仅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也让维系友谊的时间与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全国已有超过 1.25 亿户独居家庭,占总户数的 25% 以上。而截至 2023 年,中国单身人口已达到 2.4 亿人。庞大的“单身+独居”人口基数,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孤独经济”市场。

麦肯锡在 2024 年发布的中国消费者调研报告指出,Z 世代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将支出转向具有情感连接和精神满足价值的产品与服务。Home Bar 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在一个布置温馨的家庭空间中,与陌生人共享一杯低度鸡尾酒、聊一场书、玩一局剧本杀,既降低了社交门槛,又提升了情绪交换的效率。

后浪研究所的报告也显示,鸡尾酒已成为年轻人最受欢迎的三大酒饮之一,反映出他们对“低度酒+情绪放松”双重需求的趋同。

从风口到拐点,Home Bar 还能撑多久? #

尽管 Home Bar 以“低成本、高毛利”的优势在年轻人中迅速蹿红,一度成为“孤独经济”下的新社交爆款,但该赛道正在经历一轮洗牌。从 2024 年初开始,多地 Home Bar 就陆续出现倒闭现象,不少曾在小红书上分享“创业神话”的主理人,有的悄然停更,有的转卖设备,热潮逐渐冷却。

Jing Daily
2024 年初开始,多地 Home Bar 就陆续出现转卖、倒闭现象。 图片来源: 小红书

夏天坦言,这一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可持续性与合规经营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家庭酒吧若想合法运营,往往需要租用商住两用楼,面积至少在 100–200 平方米,光月租金就可能高达两万元。虽然酒水毛利高达 90%,看似“低投入高回报”,但真正能把场子持续运营下去的,往往不是拼成本,而是拼“内容”。

“活动不够有吸引力、主理人没有人格魅力、现场缺乏安全感,都会直接导致店铺走向失败”。她直言,Home Bar 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酒,而是人和氛围的持续经营能力。线下客流一旦上来,性骚扰等边界模糊的问题就可能浮现,主理人能否及时妥善处理,也成为一家店是否能“活下去”的关键。

KK 也表示,眼下不少 Home Bar 跟风开设、抄袭活动内容,没有运营态度和文化意识,反而降低了整个赛道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活动不光要有趣,还要能让人自然地建立联系,同时保留‘家’的温度。这种活动策划的门槛,其实很高”。

Jing Daily
“跳海村”则已在全国 30 家门店中配备反性骚扰手册,将规则内化为社区文化。 图片来源: @跳海酒馆

为了构建安全社交空间,一些商家正尝试通过制定规则来应对风险。KO Home Bar 在墙上张贴提示语:“如果在店里游戏过程感到被骚扰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及时告诉主理人(男生同样适用)”。

“跳海村”则已在全国 30 家门店中配备反性骚扰手册,将规则内化为社区文化。

尽管如此,整个行业仍存在诸多灰色地带。夏天提到,上海相关机构近期正尝试出台新规,要求部分 Home Bar 安装全域摄像头、配备保安及安全消防门,以推动这一新业态走向规范化。然而,这些政策尚未全面落地,行业整体仍缺乏清晰的监管框架。

Jing Daily
上海相关机构近期正尝试出台新规,以推动这一新业态走向规范化。 图片来源: @旷小野小喇叭

因此,风口再猛,也终将回归现实。在这个“人人都能开,却难以长久”的行业里,Home Bar 若想真正“常青”,需要的不只是酒和灯光,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一套有差异化、人情味、可持续的社交叙事。

About the Author

Xiaonan Wang
Contributing writer

Journalist, writer, and senior editor with over 10 years of experience working in paper, television and digital media — Xiaonan Wang cover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fore turning to socio-cultural issues in 2019. She won the Silver Award of the New York Festivals in 2022. Her works have been cited by the BBC, CNN, Reuter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She previously worked for the Global Times and CGTN, and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Get more news based on your interests